如何治疗鱼白点病?
白点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发病对象非常广泛,各种常用主养鱼和水生宠物(四大家鱼、罗非鱼、鲤鱼、观赏锦鲤、观赏金鱼、淡水龟、中华绒螯蟹以及牛蛙等)通吃。这种鱼病的寄生虫体,叫小瓜虫,是一种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它的生活史十分复杂,主要经历4个阶段,即成虫、幼虫、包囊和游泳孢子。鱼体上的小瓜虫,从成虫到发育成熟的包囊,其时间仅需4~28天,具周期短、繁殖快和生活史复杂等特点,故防治难度较大,流行时治疗不及时则能引起养殖鱼和水生宠物的大量死亡。下面我们看一看如何治疗鱼白点病。
一、流行特点
多发于春、秋季节,流行温度为“15~25℃”,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2~28℃”,当水温超过“30℃”便不再发病,所以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该病常常在水体的有机污染非常严重,pH偏低和水环境非常恶浊的小水体爆发流行,尤其是在老化的“黑、臭、脏”精养鱼池流行最为频繁。该病常常导致一些水生宠物直接死亡而造成经济损失,而对于一些养殖鱼,常导致养殖鱼的生长速度严重下降,从而延长了养殖周期并且大大降低了养殖鱼的成活率,最终造成养殖产出成本大幅度提高而降低了生产性能。
二、临床症状
鱼体得病早期时在鱼体的头部、鳃盖和鳍条等处常出现针尖至粟米大小的白点状斑块。当病情加重时则布满于鱼体的皮肤和各鳍的表面,致病鱼体的皮肤高度充血,尤以口腔、眼部和肛门处较为明显,病鱼全身肌肉松弛和“一游三抖”以及“顶水呆滞和厌食”,最终窒息死亡。
三、病理变化
镜检病鱼的皮肤,常可见到大量的灰白色、球形或卵圆形的小瓜虫。寄生部位常出现大量的黏液和淤血以及水肿,用镊子挑取患病部位的黏液和淤血,并滴入一滴生理盐水之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则可以见到大量的针尖状小瓜虫,它们呈半圆球状和车轮样快速转动。虫体前端有一较大的钝头、顶端有一圆形顶质器盖,上具有一根盘旋的极鞭毛和一柄刺丝,后端较尖、其基部有一弯曲的胞口以及一较圆的胞咽。该虫体具嗜磺性,因此,在显微镜下滴加一滴高锰酸钾溶液之后,虫体的虫体细胞质和其顶质器均变成暗红色。
四、防治方法
该病重在预防,所以在“流行季节”(春12-4月和秋9-11月)前后应该加强预防。而“非流行季节”患病的少量病轻的水生宠物则可以放在水温为“28℃以上”的容器中强化培育,7天左右就能够康复。对患病的水生宠物进行治疗的具体方案如下:
(1)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洗浴,其浴液浓度为“1.5%”,洗浴时间为“4”;或用“400~700”mg/kg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浴,其浴液浓度为“400~700”mg/kg,洗浴时间为“4”。
(2)用15g/kg左右的食盐和2g/kg左右的小苏打的混合溶液洗浴,其浴液浓度为“2%”,洗浴时间为“4”。
(3)用浓度为3%的孔雀石绿溶液洗浴,其浴液浓度为“20”mg/kg,洗浴时间为“1d;隔1天后再浴1次,连用2~3次即可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