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有寄生虫如何治疗方法?
这题我会!作为在水产养殖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这方面我还是有点经验的。 鱼体内外可能存在的寄生虫有很多种,根据寄生虫的寄生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内寄生虫(消化道系统)感染和外寄生虫(体表)感染。 根据寄生虫的寄生特性不同,又可以分为寄生性寄生虫和寄生性寄生虫。 本文主要介绍常见鱼类体外寄生虫(即外寄生虫)的寄生特点与防治方法。
一、异尖线虫(海兽胃线虫) 异尖线虫又称为海兽胃线虫,属于寄生虫中的线虫纲异尖目异尖科,和我们比较熟悉的蛔目的寄生虫都属于线虫纲动物。由于过去对异尖线虫的研究较多,所以我们对于它的认识也比较多,知道它喜欢钻,并且喜欢各种钻,到处钻。 异尖线虫的形状就像一根圆棒,身上有很多倒刺,它可以轻松穿过鱼的皮肤,通过口器钻到胃肠道中。
如果异尖线虫找不到合适的部位下口,它就会吐出来重新找地方下口,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找到合适的位置才开始进食。 如果异尖线虫在消化道里四处游走并寻找合适部位下口时碰到消化液,它会立即改变路线,绕过被消化的食物颗粒。 如果它在胃肠道里找不到可以下口的合适位置,有可能会退回到口腔中,再次通过消化道排出。
二、吸虫 吸虫属于寄生虫中的寄生虫,成虫依靠吸盘吸食宿主血液维持生命。由于吸虫成虫喜欢吸食动物的血淋巴,所以在无寄主的情况下,它能够存活的时间并不长。当发现有鱼类等水生动物时,成虫依靠吸盘吸附在鱼体的表面,然后侵入皮肤,进入肌肉组织。
对于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虫体从原始体表向内收缩,以减少受侵害的程度。 当吸血虫类寄生虫侵入皮肤后,由于幼虫在外周血中进行游动,遇到静脉或毛细血管则钻入其中,随后向上向前移动,最后停留在皮肤表面的皱褶处,此时若用灯照射虫体,则可观察到虫体在皮肤上的运动情况。 当吸血虫类寄生虫的虫体停留时间过长或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虫体可因营养失调出现异常活动,从而破坏周围的组织引起炎症反应。轻度感染者仅有局部的皮肤出现红斑,重者有大小不等的水泡,甚至发生溃疡,自觉轻微痛感。
三、绦虫 绦虫是寄生虫中节片状的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呈圆柱形,前端略细。有的绦虫具有头部和口器,因此也可以像异尖线虫一样自行吞食。未成熟时期的绦虫体色白,扁平状如带状,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变粗变黑。当发育为成虫时,全身覆盖一层胶质,不易被溶解和冲刷掉。 金鱼和锦鲤的消化道中普遍存在异尖线虫和吸虫,而草鱼等淡水鱼类消化道中的绦虫体长可达20cm以上。
四、其他寄生虫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海洋生物的外寄生虫之外,还有一些寄生虫也在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比如螨虫类的寄生虫,常见的种类有粉螨、蠕螨以及疥螨等等;还有肠道线虫类的寄生虫,比如蛔目的蛔目、异尖目的异尖目和寄生虫目的寄生虫等等。 我们经常见到的大闸蟹、虾米等水产品中含有大量的寄生虫,食用时一定要处理干净,高温蒸煮后可以杀死其中的寄生虫,放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