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狗眼是啥意思?
这个母狗眼啊,是农村一种俗语。说的是晚上走路的时候,不要朝着有草的地方看。 为啥呢? 这话里啊,可有一本小书。 这故事啊,还要从头说起。 古时有个书生,叫王冕,人家家里穷,但是特别爱读书。可是,他母亲却让他放牛,每天赶着牛吃草。
这天,王冕放学之后,又在放牛,只见远方有一片黑蒙蒙的东西在移动。 “莫不是有贼?” 王冕怕自己家的牛被偷了,赶紧牵着牛,就往家跑。 刚进家门口,王冕就喊起妈妈来。 “娘!快出来看看,有贼!” “我的儿,你在哪里混帐?” 王冕妈刚一出门,发现自家的房子和牛都在,根本就没有贼。 原来,儿子看到的是一片云彩。 王冕看着天上的云彩,越看越像一只眼睛。这云就像是长在天上的一样。 他赶紧跑回家里,拿来纸笔,画了下来。 第二天,王冕拿着这张“天眼”去了城里的书院。院里有位老先生,姓朱,非常善于看图卜卦。王冕把这张图给老先生说了一下。 “哎呀!这真是天眼的景象呀!现在正中间,可正是日蚀呢。” 老先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了指刚刚王冕画的圆圈。 “这是太阳吗?怎么还会被吃掉?!” “呵呵,年轻人。你看的云,其实正是海上空中的海市蜃楼。而太阳,早在几千公里之外。你看到的,正是‘日蚀’的景象。 “这种景象几十年难得一见。今年正月,我在京城的郊外就看到过。今天……也算是罕见吧……” (来源百度百科)
狗眼,本意专指某些人的眼睛像狗的眼睛一样丑陋难看,后来引申为那些处事不公的人。而母狗眼自然是雌性的狗眼了,在通常用语中要更贬义一些。在某些地方的方言里,人们也会把眼睛说成是眼眼,所以母狗眼眼其实就是母狗眼眼。
“狗眼”的典故源于唐代传奇小说《聂隐娘》,“母狗眼”典出《红楼梦》。
“狗眼”典出唐代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和《任氏传》,后在唐代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中又多处使用。唐代元稹在《莺莺传》“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唯叠兮,又欲春秋相责以大义,过矣!而兄之强多怼者,盖以衔怨也,然时人在耳,不能无说。然我之怀矣,岂能一日而忘之哉!解香囊以谢表约之期。”《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雄辞丽浑素,古意合程度。置之风、雅、颂,犹能冰炭和。焕若蝉影侵,凄若鹤骨立。俾展青云志,宁安沧浪深。”《估客行》“纤辔染冰尘。”这些用典的词句,足见“狗眼”典故的形成源于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和《任氏传》。
“母狗眼”典出《红楼梦》第七十回讲的是史湘云和宝玉一起制做柳絮赋诗。在《唐女郎鱼玄机诗》中有“母狗眼”典故,“鱼玄机,字幼微,长安人也……时辈以公心用事,人多怨之……竟以杀人坐死”。“母狗眼”典故的形成源于晚唐鱼玄机《自题诗》“羞看游子弟,鹊跃青骢马。”《江城子》“苦恨人人分未了,重愁,回文地衣遥认小。”这些用典的词句,都证实《红楼梦》引言中的“母狗眼”典故源自唐代鱼玄机的诗作。